news
center
新闻动态
中国与国际港口合作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中国交通运输部国际合作司副司长任为民表示,港口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进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沿线国家和地区间的港口投资建设运营合作,是未来的重要方向。 
    据新华社报道,任为民是在第九届中国(深圳)国际物流与交通运输博览会上作出以上表述。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其核心内涵包括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成了当前中国推进国际合作与发展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大体路线有两条:一是从中国的沿海经南海、马六甲海峡,到印度洋、地中海;另外一条是从中国沿海,经南海,经过印尼群岛,到南太平洋,国际合作范围包括海洋科考、渔业、旅游业、资源开发等。任为民认为,海上运输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不可或缺的支柱,港口的作用主要就体现在其作为陆地与海洋的界面、海运贸易活动发生的中心、海上丝路的节点等方面。  
    港口合作正逐渐成为中国与港口国家交往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国际港口的投资建设运营合作方面已有许多成功的案例,如中国企业已经投资建设和运营了斯里兰卡科伦坡港集装箱码头以及希腊比雷埃夫斯港集装箱码头等。此外,深圳港也已经与全球14个重点港结成友好关系,下一步还将继续拓展友好港的范围。  
    广东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兼港航管理局局长刘晓华表示,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广东将积极强化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地区的通道建设,形成一带一路齐头并进的互利格局,打造全程物流服务体系,并在巩固现有港口良好合作的同时,加强与东南亚、中东、西非等新兴市场的港口联系。  
    全球物流协会首席执行官基兰林表示,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下,深圳港或可发展成为亚洲地区的中转港,为东南亚及欧美等国家进出口货源服务。深圳港依托前海的扶持政策,可充分利用海陆空基础设施优势,发展海铁、海空等多式联运,成为欧美与东南亚等地的中转中心,形成与新加坡的比较优势。  
    在任为民看来,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个大的框架下,未来港口布局应该有3个特点:世界级大港大多数位于海上丝绸之路的沿线;有众多的世界级的石油、铁矿石等资源装卸港;沿线还有众多的地方和区域性港口。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认为,随著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对海上贸易以及能源通道安全的需求逐渐增加,港口合作正是中国根据现在的需求开辟的一种新型的“双赢”的全球化方式。同时这些建设好的港口也可以为所在国和国际社会提供便利,中国未来必然还将继续加强与相关国家的港口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