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贸区将实施货物分类新监管提高通关效率
为进一步与国际通行规则衔接,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即将实施新一批创新监管制度,监管部门根据保税货物、非保税货物、口岸货物等叁类不同货物状态,进行分类监管,提高通关速度,降低监管风险。
据新华社引述上海市市长杨雄表示,目前这项制度已制定试点方案,确定试点的企业,将尽快启动。
推进贸易监管制度创新是上海自贸区的一项重点工作。在充分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挂牌13个月的上海自贸区逐步形成一线放开、二线高效管住、区内自由的贸易监管制度构架,陆续推出先入区、后报关,经认证的经营者互认制度,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等60项贸易监管新措施。
目前,上海自贸区企业货物入区通关时间比挂牌前平均缩短2-3天,平均节约物流成本10%左右;货物进出口平均通关时间与自贸区外相比,分别减少41.3%和36.8%。
作为与货物状态分类监管制度同等重要的改革举措,上海自贸区已于今年6月部分运行了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管理制度。企业开展货物通关不用向多个口岸监管部门报批,只需向一个跨部门的综合管理服务平台递交相关标准化电子信息即可完成,明显提高了通关效率。
杨雄透露,上海自贸区下一步的重要工作包括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再推出一批新的开放措施,编制2015年负面清单;进一步推动上海自贸区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联动建设,健全本外币一体化的自由贸易账户功能,加快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据统计,近一年来,上海自贸区新增企业1.26万家,超出过去20年企业总数;外商投资逐月递增,累计新设外资企业1,784家;国内企业通过上海自贸区“走出动”加速发展,累计办结107个对外投资项目备案,中方对外投资总额累计23亿美元。